“阿史那将军言之有理。”
郭孝恪附和道:
“上次的朔州大捷,对李靖部虽未造成毁灭性打击,但其损失必定不小。
要恢复战斗力,并非一蹴而就。”
见鬼,大明的军队难道都是超人吗?
昨天吃败仗,今天就上班?
是,知道大明有钱。
但是打仗也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吧!
李世民耳朵听着两位心腹的意见,一边手里翻着文书,反问:
“依你们的估计,一支残兵需休整多久才不算‘一蹴而就’?”
郭孝恪不假思索:
“以我军精锐为例,一场大战后至少应休息三日,败战需再添三日。
“若全军溃散,重新整编,至少得要一旬。
恢复进攻能力,则需要一个月。”
“这还是最紧迫的情况下。”
阿史那社尔补充一句。
“至少一个月……”
李世民弹着桌子,将手里的文书丢给他俩:
“那现在出现在我军防御圈外围的明军是哪儿来的?天上掉下来的?”
两名大将恭敬地接过,郭孝恪顺口辩解着:
“太行山中的敌袭,或许来自残留于深山里的残兵,并非敌人成规模的行动。”
李世民懒得反驳他,只是朝文书扬了扬下巴:
“你们自己看吧。”
两人定睛一看,都吃了一惊。
这些是外围斥候发回来的第一手战报,报告人级别最高的也就是个从九品上的陪戎校尉。
也就芝麻点大的小官儿,居然也能通天了?
再一细看,他俩的脸就开始红了,屁股不自在地在席位上挪动起来。
根据一线反馈的情报,袭击确实主要集中在山林地界,也确实是散发。
只是这“散发”
得有些太频繁了,根本不像是散兵游勇的自发行为。
显然在背后是有统一组织的。
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,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情报。
“你们不去听前线将士怎么说,副官在你们耳朵边说什么就是什么,如何能掌握战场的真实情况?”
说起战争,李世民的态度异常严肃。
阿史那和老郭二人惭愧不已。
只是惭愧之余,他俩又不免纳闷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